章节目录 第120章 吴楚争雄下(1 / 2)

作品:《烘炉记

词曰:

烽火连天,吴楚地、兵戎相接。尘沙起、金戈铁马,阵云横列。壮士挥戈惊日月,将军浴血寒关阙。战鼓擂、鼙鼓动山川,声威烈。

谋韬略,心犹切。图霸业,情难灭。叹兴亡交替,几家豪杰。千古功过凭史说,是非成败终成雪。望残阳、无语照荒丘,西风咽。

华夏历 2191 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诸侯纷争不断。晋国应蔡国之请,召集宋、蔡、卫、陈、郑等国国君及周、齐之大夫于召陵,共商伐楚大计。

各国国君与大夫们齐聚一堂,营帐内弥漫着紧张而凝重的气氛。晋军统帅范献子正襟危坐,谋士荀寅立于一旁。荀寅目光闪烁,私下向蔡昭侯求赂,然而蔡昭侯并未应允。

荀寅心怀不满,转而向范献子进言:“主公,如今国家方危,诸侯心思各异。况且,楚国强大,此次兴兵,未必能胜。若弃盟攻楚,徒取怨怼,却无损于楚之根本。”范献子听了,陷入沉思,权衡着其中的得失,最终未轻易下达攻楚的命令。

同年,在遥远的吴国,吴王阖闾雄心勃勃,他敏锐地察觉到,大举攻楚入郢的时机已然成熟。吴王殿内,阖闾目光灼灼,望向伍子胥与孙武,征求他们的意见。

伍子胥一袭长袍,拱手说道:“大王,楚将子常贪婪成性,唐国与蔡国都对其心怀怨恨。若大王欲大伐楚国,必得唐、蔡两国相助,方有胜算。”孙武站在一旁,微微点头,补充道:“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之机遇,切不可错失。”

阖闾闻言,心中已有决断。

同年夏,沈君未赴召陵之会,晋国支持蔡国攻灭了沈国。消息传来,楚国朝野震动。秋,楚国国君大怒,派出重兵包围了蔡国,欲惩罚蔡国灭沈之举。

蔡国都城,蔡昭侯心急如焚。在这危急关头,伍子胥挺身而出,助蔡“谋楚”。蔡昭侯为表决心,“以其子乾与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寻求吴国的全力援助。不久,吴王阖闾、蔡昭侯与唐成公达成秘密协议,共同攻楚。

寒冬将至,冷风呼啸。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精锐之师出征。蔡昭侯与唐成公也整顿兵马,与吴军会合。三国联军士气高昂,在吴王阖闾、蔡昭侯、唐成公以及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将领的率领下,向着楚国浩浩荡荡地进发。

吴军乘舟溯淮而上,船行如箭。江面上波涛汹涌,浪花拍打着船舷。士兵们的面容在寒风中显得坚毅而决然。行至淮河,吴军弃舟登岸,改行陆路。与蔡军会合后,一路西进,直抵豫章,与楚军隔着汉水对峙。

楚军营帐内,子常与左司马戌正商讨着应敌之策。子常身材魁梧,神情凝重:“此次吴蔡唐三国联军来势汹汹,不可小觑。”左司马戌目光坚定,拱手道:“将军,末将已有一计。您与吴军在汉水周旋,我率方城外军队毁吴舟,还塞三关。然后您领军渡汉水出击,我自后夹击,定能使吴军腹背受敌,一举歼灭。”子常沉思片刻,点头道:“此计甚妙,就依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