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25章 大同(1 / 1)
作品:《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华东区域倭寇在我军进攻下,基本肃清,在收复临安后,我军快速入驻其中,并且开始接触国军政府,未来是战是和全在一念之间!华北区域平津收复后,我军已经开始陆续准备进攻东北,在华中区域的第五集团军也在进行最后的战斗!
大同市位于晋西省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平方千米。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华北、西北和内蒙古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大同处于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其境内山脉、河流等地形地貌相互交织,构成了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这种地形一方面为军事防御提供了一定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也使得交通线路相对集中,便于军事力量的部署和调动。
大同自古以来就是边塞军事重镇,介于内外长城之间,北扼阴山,南控太行。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多从大同突破,因此这里是中原文明抵御北方民族的前沿阵地。目前战争时期,大同成为倭寇控制华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基地,其得失对于华夏和倭寇双方在华北地区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大同交通线京包、同蒲、大秦等铁路线以及京大、大运高速等穿境而过。在战争时期,这些交通线路对于军队的调动、物资的运输以及信息的传递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倭寇占领大同后,利用其交通优势,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对周边形成巨大的威胁。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华夏煤都”之称。煤炭探明储量达312亿吨,煤种为弱粘煤,灰分、硫分含量低,是着名的优质动力用煤。煤炭资源对于倭寇的战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倭寇占领大同后,对大同的煤矿进行了疯狂掠夺,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大量抓捕劳工进行开采,给华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除了煤炭资源外,大同还蕴藏着丰富的其他矿产资源,如铁矿石、铜矿石、镁(炼镁用白云岩)、钼、金、银、硫铁矿、普通萤石、冶金用白云岩、耐火黏土、磷、长石、陶瓷土、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等。这些矿产资源在战争时期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于军事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倭寇进攻大同的战争发生在1937年9月。 1937年8月26日,南口沦陷,平绥线东段完全被倭寇占领,察南已无险可守,晋西门户洞开。倭寇兵分两路,板垣征四郎率领第5师团自怀来向蔚县进攻,兵锋直指晋北门户天镇、阳高,直叩晋北重镇大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约4个旅团)则以重兵继续从张家口沿平绥线西侵,企图完全占领平绥线。大同地理位置重要,北有外长城屏障,西南以管涔山为依托,东南凭恒山为支撑,与平型关遥相呼应,又是平绥、同蒲两铁路的交汇点,为扼守晋、察、绥交通要冲。倭寇若掌握大同,可沿同蒲铁路南下,直扑晋阳,还能切断华夏西北与华北的联系,战略意义重大。
当时负责这里的是国军政府,其中的第二战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判断倭寇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有两种可能,于是采取机动的作战方针,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资策应。他还制定了大同会战计划,设想在大同及周边地区利用山地歼敌。
倭寇快速挺进,打乱了国军军队的部署。倭寇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除在伪蒙军的配合下继续沿平绥路西进,还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兵分三路向南、向西挺进,对大同乃至晋北形成包围之势。
-天镇是雁北东部的门户、大同的前哨,成为倭寇首要打击目标。阎锡山电令第61军长李服膺率部固守天镇以东盘山迄北山之线和天镇城3天以上,但李服膺部作出消极防御部署。
-1937年9月2日,倭寇东军右路主力独立混成第15旅团抵达天镇县东陲启嘉堡,左路主力独立混成第2旅团进至天镇县境的史家窑一带。9月3日,倭寇独立混成第15旅团先锋部队向晋绥军第123旅第425团驻守的砖窑村前沿阵地进攻。
天镇是大同的前哨,战略地位重要。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在此防守,但由于兵力不足、装备劣势以及工事修建不完善等原因,抵抗十分艰难。倭寇集中火力,在飞机、火炮、坦克的掩护下对天镇发动猛烈攻击。经过数日激战,1937年9月11日,天镇沦陷。天镇的失守使大同失去了重要的屏障,门户洞开。
阳高也是大同周边的重要防线。在倭寇的强大攻势下,阳高城于9月9日被倭寇攻陷。阳高的失陷进一步加剧了大同的危机,使倭寇能够更加顺利地向大同推进。
在天镇、阳高相继失守后,大同彻底暴露在倭寇的兵锋之下。尽管国军军队曾试图坚守大同,但由于前期防线的崩溃,加上倭寇的兵力和装备优势,以及国军军队的部署被打乱、后续支援不足等因素,1937年9月13日,大同最终被倭寇占领。从日军9月5日开始进攻晋北一带到占领大同,整个过程不到8天。
大同的沦陷使华夏失去了晋北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倭寇得以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晋西其他地区以及华北地区推进,对华夏的抗战局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大同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等资源,倭寇占领大同后,对这些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为其战争机器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同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大同会战的失败对华夏军队的士气产生了一定的打击,但也让国军军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倭寇的强大和自身的不足,促使华夏军队在后续的抗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