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百五十二章 看客(1 / 2)
作品:《楚阁》楚阁第三百五十二章看客随州失守了,但又没有完全失守,这最后的八万大军,带着满腔的怒意,不但是将这些晋军给赶了出去,还顺手将不想逃跑的姜啸头颅给看下来了,光是收回随州,怎么能够平息他们的恨意,赶到的徐廷尉成了现在随州的最高的统帅,接手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势必要杀光这些晋军。
等到徐廷尉带着楚军杀到城门口的时候,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众人,之前还杀气腾腾的晋军,正在被突如其来的燕军杀的四处逃窜。
这些燕军的战斗力可不是他们这些楚军能够比拟的,看到燕军一面倒的屠杀,他们本来想要冲杀出去的心思一下子凉了下来,就好像心中正火热,一盆冷水从天而降。
“咕噜”,不知道是谁吞了一口唾沫,之前他们因为仇恨和愤怒,所以杀起晋军来,丝毫不带手软的,可是现在见到了燕军这种真正的杀伐大军,这下亲醒过来的他们一时之间后怕不已,有了一个危难的情绪,就会接着有跟多,不知道是谁吞了一口唾沫,紧张之情已经不能够言语。
徐廷尉这个时候也看出了前面情况的不对劲,本来是晋军和燕军联盟合围楚国,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些燕国的大军在绞杀晋军。
这些燕军动起手来,简直就是一些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
没有办法,已经被镇住了的楚军没有再踏出随州城,而是在徐廷尉的指挥下,迅速将已经被打开的大门关上,而后靠在城墙上,看着燕国和晋国的交战。
姜啸一死,群龙无首的大军,加上之前打随州的艰苦,好不容易拿下随州了,刚放松紧绷的铉,这一下倒好,直接让人家从背后偷袭了。
关键是偷袭他们的不是别人,还是燕国,此时的晋军心中不知道骂了多少遍燕国的不讲信用。
算计来算计去,最后还是晋国把这个苦果给自己吃了。
光是绞杀这些晋国的大军,燕国就用了七天的时间,七天之后,随州城下,再看不到一个穿着晋军衣服的将士,堆积如山的尸骨,如同人间炼狱。
宋玄本想拿下这些晋军之后,可以很好的配合擎天军拿下晋国,要是把这接近二十万大军放跑回到晋国,那么他们擎天军的计划就会受阻。
就是为了配合擎天军吃下晋国,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二十万的晋军身上,反倒是给了徐廷尉一个喘息之机,燕军在城外杀,他就他则是带着手中不到十万的楚军,加固了随州城的防御,现在就算是宋玄想要再次趁机吃下随州城,怕是也只能够是望城而叹了。
七天交战,就算是他燕军的战斗力很强,也不可能不休息继续攻城。
就这样,徐廷尉带着这些临时拼凑的楚军接手了随州城,而燕国的宋玄也是成功的拿下了晋国的二十万大军,晋国没了这二十万大军,彻底的宣告了他的衰亡。
这还不算完,燕国更是派出了他们的最后的精锐,擎天军,假借找回公主的名义,直接杀到了晋国。
晋国全部军力都在随州城下了,唯一剩下的几万禁军只是为了保护晋国大都的安危,擎天军杀入晋国之后,势如破竹,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晋国的大半国土。
得到消息的赵凌软塌坐在原地,他居然败了,还是败的这样莫名其妙。这让他很搞不懂,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其实他算计的已经很完美了,之前寒夜舒劝说他提前发起进攻的时候,他已经在自己的脑海中算计了一遍,也许这是一个契机,虽然知道寒夜舒劝说自己突然对楚国发起进攻,有利用自己为赵刻报仇的原因在内。
可是他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后面的路要怎么走了,寒夜舒利用他,他又何曾没有利用寒夜舒。
最后,寒夜舒果真没有让他失望,将他们晋国进攻楚国最大的绊脚石叶北疆除
掉了,而寒夜舒也死掉后,他后面的算计才开始浮出水面。
西海那边,是在他的秘密授意下,血煞军从赵刻开拓的航线进攻楚国,他本来打算是用这血煞军彻底的在楚国的背后捣乱的,结果血煞军遇到了一个徐廷尉徐子陵,又恰好血煞军擅长的恐吓战法,被堵死在城门口,完全发挥不出作用来。
正是这些看似巧合的存在,一点点的将他晋国的大好优势给消磨掉了,要不然,随便碰到哪一个,先不说血煞军的威名,随便一支军队直接插在敌人的心口,这么说也会难受。
在血煞军失败之后,赵凌也没有因此气馁,毕竟他算计的可不止一条。
血煞军的失败只是断了他的一支后手,而真正恐怖的是假借和亲之事,在向燕国表明自己的决心的同时,还成功的麻痹住了燕国。而他真正算计的是,让楚国的大军主力和燕国宋玄带领的大军在青云城下决战,到时燕国交战下来,必然是打残,而他晋国却早早的通过随州吃下了楚国。
有了楚国这块富饶之地,燕国又因为和楚国的大战消耗,一时半会儿也打不起来,而他晋国则是完全可以乘机发育起来,到时燕国也未必是他晋国的对手。
只可惜啊,他遇到了叶云逸,遇到了东方虞,一开始叶云逸也是没有看明白,差一点自己都跳进了晋国设计的陷阱之中,要不是东方虞那封紧急传来的密信,让叶云逸一时之间明白过来了晋国的企图,不然的话,灭亡的就是楚国而不是晋国了。
哪怕到了现在,赵凌都还不知道劫亲的事情,现在宋东与都还在将这个让他们晋国蒙羞的消息没有上报。
然而,就是宋东与没有上报这条信息,让赵凌的算计彻底的落空。
叶云逸的一次抢亲,将赵凌的算计拆的七零八碎,要是赵凌知道,和亲之事中间出了纰漏的话,也许他早就警觉了起来,可是宋东与并不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于是一直压着。只能说,成也宋东与,败也宋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