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50章 国之栋梁(2 / 2)
作品:《朕,崇祯挽救大明》随后,二人共商实验室之选址大计。火器虽急,然朕心所系,乃大明未来之无限可能,故此基地,必为集大成者,广袤无垠,以待后日之万千探索。
思及火器之秘,京城喧嚣非其栖身之所,遂定于西山之畔,玉泉山麓,静谧幽深,既避尘嚣,又近军营,实乃天作之合。此一举,不仅为今之火器研发奠基,更为大明万世之科技繁荣预留沃土。
玉泉山畔,碧波玉河流淌,巧解试验与匠师饮水之虞,且与西山大营毗邻,安保之患亦迎刃而解。
此事宜定,崇祯帝却面露忧色。
原拟工部尚书之席,虚位以待宋应星,奈何星君另有重任在肩。
帝不欲庸才滥竽充数,遂将此难题掷回始作俑者之手。
宋应星沉吟片刻,妙语连珠:
“陛下若寻杂学兼通之才以充工部,臣心中确有一人,此人学富五车,书画双绝,更于火器之道造诣非凡,犹如龙凤之姿,隐于朝野。”
崇祯闻言,龙颜微展,好奇问道:“此等奇才,究竟何人?”
宋应星缓缓道出:“乃山东巡盐御史毕懋康也。
臣曾有幸亲炙其风采,此人学海无涯,品行端正,天启年间虽屡遭奸佞排挤,赋闲之际仍不忘精研武备,武刚车、神飞炮之改良,皆出其手,实乃国之瑰宝。”
宋应星荐贤不避亲,然亦自知分寸,仅言此人堪任工部之职,未敢越俎代庖,妄议尚书之尊,尽显谦逊之德。
崇祯帝慧眼识珠,求贤若渴,闻宋应星举荐,岂止于巡盐之职?
当即令王承恩草诏急召,工部尚书之位,非老毕莫属,一语定乾坤。
“此事既定,朕即谕陈奇瑜,速绘蓝图,集民力赴玉泉,誓年中竣工首期。
卿且安居京城,朕已遣王大伴细心筹谋。”
京华之地,豪宅林立,尤以钱士升等贪官旧邸为最,江南士人好风雅,宅第皆成山水画卷,别具韵味。
宋应星虽谦让再三,终难却圣意,欣然领受。
崇祯帝胸怀宽广,贪官之宅,国士居之更显其尊。
自此二月,朝野安宁,帝除日理万机于军营,批阅奏章,遥领朝纲,更与将士同甘共苦,砺兵秣马。
其体魄因之强健,更从解阎王等武学高手中习得几手拳脚,自信有万夫不当之勇,笑言可力撼狂牛,尽显英主风范。
崇祯帝以身作则,非但朝夕与将士共甘苦,更摒弃龙袍之尊,西山军阵,无论是天雄之锐,京营之坚,乃至勇卫之勇,皆心悦诚服,誓以死相护。
转瞬夏至,炎阳如火,崇祯帝于案牍劳形之际,终批尽最后一札,轻拭鬓边微汗,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对往昔凉风习习之遐想,恍若隔世空调之凉。
正沉吟间,侍卫通传司礼监王承恩求见,崇祯帝微感讶异,此等琐事何以亲为?遂传召之。
王承恩入内,寒暄数语后,直言不讳:“陛下,太妃寿诞临近,礼部已绸缪庆典,陛下龙体虽忙,亦当拨冗亲临,以表孝心。”语毕,满室皆静,唯余窗外蝉鸣,似也知此间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