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88章 三个民族一台戏(1 / 1)
作品:《戎马生涯致富路》第二座广场上修建的是藏族、维吾尔族、苗族三个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建筑物,也是三合院式。面向公路的是藏族,左边是维吾尔族右边是苗族。
藏族民居的外部布局通常为一宅一院的封闭式院落,住宅部分包括“一”字形和“下”字形,以及四合院等多种形式,展现了藏族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在结构设计上,藏族民居体现了天神、人以及自然界的三界统一,通过功能区域的划分,如牲畜棚圈、居室、储藏室和经堂等,满足了不同的生活需求。
藏族建筑在材料选择和建造技术上也展现了其独特性,寺院建筑多选择在环境险要之处依山而建,采用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基脚用石块砌成,墙身用土质粘结坚硬的有机质泥灰土和黄土夯筑,展现了藏族建筑在材料和结构上的精湛工艺。此外,藏族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特色之一。藏族建筑的外墙装饰通常使用红色,这种颜色的使用源于对红色的崇尚,一般用于宫殿、寺庙、贵族庄园的外墙装饰,以示威严。此外,外墙也使用黑色,这种颜色来自对“地下神”一“黑年神”的崇尚,不仅用于民居院内矮墙、门窗边饰,也用于院外墙的装饰。
藏族建筑的门窗装饰非常讲究,常见的装饰手法包括绘制日、月祥云图、悬挂风马旗,使之富于彩绘装饰。此外,藏式窗户通常在向阳一侧的门窗外悬挂一块饰有蓝或黑色方形图案的门帘或窗帘,具有遮光和装饰的双重作用。门帘上通常绘有吉祥节、藏八宝的吉祥图案,有些窗布中间有较小的透光方孔,通常呈现“田”字形,也有完全遮蔽的形式。屋顶的装饰是藏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这些颜色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还有一些建筑会在屋顶四角或大门的门楣上安放白石、牦牛或羊头骨,以及在墙面上直接绘制相同的图案,这些装饰品或绘画,反映了远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崇拜和文化内涵。“幢”的设计与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厚联系。“幢”通常位于屋顶的四角,用于插放五色旗幡。这些旗幡上印有祈福消灾的经文,每年新年和重大喜庆节日时还会更换。
卡赛这是藏族人过年必备的美食,用酥油、菜油、猪油等炸成多种面食,形状各异,如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奶渣是选用做酥油剩下的奶渣筛出细奶渣,或用小石磨磨成粉,加入白糖拌匀,浇入融化的酥油,冷却凝固后食用。奶酪则是用牛奶全脂和淡奶油制作,加入柠檬汁后分离出乳清和凝结的颗粒,加盐后压榨去除水分,最后冷藏保存。
蕨麻点心这是一种将洗净晒干的蕨麻炒熟后磨成粉,与筛选的细奶渣、加白糖混合,浇入融化的酥油后食用。酥酪糕这是藏族的着名糕点,常用作款待客人的美味点心,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酸奶是具有藏区地方特色的小吃,色泽光亮,表面有油脂奶皮,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由切碎的肉丁、板油、调料和猪血拌匀后灌进肠衣,煮熟后食用。青稞饼是主要面食,而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稞为主。坨坨肉是将牛肉切成拳头大小煮熟的菜肴。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由砖茶、盐和酥油制成,具有驱寒、解乏等功效。
藏族的文艺节目有藏族的文艺节目包括藏族舞蹈、藏戏、歌唱表演等。藏族舞蹈种类繁多,包括“谐”和“卓”两大类,其中“谐”主要流传在藏族民间,《果谐》藏族果谐是一种围成圆圈进行的歌舞形式,其名称在藏语中意为“围成圆圈唱歌”。这种舞蹈形式在西藏各地的农村广泛流行,特别是在山南、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被称为“果谐”,而在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则称其为“锅庄”或果卓舞,《锅庄》与《果谐》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堆谐》是藏族堆谐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使用六弦琴扎木念作为伴奏乐器,表演者边弹边唱边跳,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节奏欢快,动作流畅、洒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旋律。还有《谐》舞等。
藏戏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剧目有“十三大本”。其中代表作包括《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波》、《苏吉尼玛》、《白玛文巴》、《智美更登》和《顿月顿珠》。这些戏剧是藏族的精神文化和历史传说的“八大藏戏”。藏族歌唱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独唱、二重唱等,内容涵盖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着名歌唱家如丹增通过其作品《乐陶陶》《吉祥新年》等,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此外,藏族的文艺节目还包括各种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如《陈塘姑娘》《欢腾的夏尔巴山村》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