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3章 山西要出事(1 / 2)
作品:《大明双穿门:咱哥俩谁说了算》眼见鲁王府同意他们的要求,鲁王一系的子孙们都兴奋了,开始想象他们的好日子。
朝廷没钱,俸禄越来越少不说,还经常拖欠,有时候都能断顿。
粮价和其他生活必备的商货价格连年上涨,他们又不可能去做长工给别人种地,还不让科考当官,也不能当兵,简直没了活路。
这下好了,什么限制都没了,只要有了工坊,大人们就有了收入,孩子们就可以安心读书,将来成为朝廷一员,也不枉了姓朱一回。
看到鲁王西的成员们变得喜气洋洋,朱寿鋐也觉得自己干了件好事,兴许能增寿呢!
他大手一挥,吩咐大摆宴席,请家人们吃饭!
济南府德王朱常洁、青州府衡王朱常?与鲁王府不一样,看这个‘常’字,就能认定,这是朱棣一脉传下来的,而且跟朱常洛、朱常洵是一代人。
但是论辈分,从朱由校和他俩共同的先祖,大明战神朱祁镇开始算起,德王和衡王已经是第七代,朱由校是第八代。
所以,他俩也不能享受朝廷的俸禄了。
什么当官、当兵、经商自由,这些都是对藩王旁系的人而言,对真正的藩王来说,还是土地要好些。
土地的好处是可以世代传承,放在那里,无论如何也不会丢了。
但是工坊和金银不一样,遇到某些情况就很快没有了。
比如工坊,会遇到火灾烧了、水灾淹了、地震塌了,还有可能产出滞销了。
金银就更不必说了,遇上出了败家子,一夜之间,就啥都没有了。
虽然土地也能输掉,但比起金银,还是要好处理得多,至少有个缓冲的机会。
德王府和衡王府面对朝廷给他们如此巨大的变动,自然而然就想起对方,派人来往联系。
青州离的海岸更近,因而衡王倾向于换取朝廷的工坊,走出海贸易的新路子。
毕竟,周围地界的商人们在隆庆年间就出海经商了。
但济南的德王,却想着固守土地。
两人意见相左,书信往来又很是不便,最后不了了之,各自为政了。
至此,山东的三个藩王,只剩下济南的德王府还在顽固坚持,衡王府和鲁王府都上表同意朝廷的旨意了。
消息传到京城,朱由校正在大朝会。
得到禀报,朱由校笑着说道:“黄尚书,朕幸亏听了你的意见,没有大动干戈,山东传回来消息,衡王和鲁王都同意的朝廷的办法,马上就会有人来京城定下此事。
现在,山东仅剩下济南的德王不同意,不过也无足轻重了。”
黄克瓒推脱道:“全赖陛下圣明,才有此局面。”
君臣正在相互吹捧,又有小太监慌忙跑上来,把两封急报交给刘若愚。
刘若愚打开检查以后,才交给朱由校。
朱由校看了,顿时大怒!
居然有人跟他抢果子了!
急报上说说:皇帝钦赐宣大的42万两银子,宣大没有收到,距离约定的日期,已经过了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