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四百四十七章蜀灭(1 / 2)

作品:《三国之挣扎求活

潼关,是关东通往关中平原最后一道防线。

蜀军守潼关的是新任征东大将军,降将王经,所部一万原魏国降卒奉令驻守在此。

胡济率领部下两万蜀军撤回到潼关,与王经部合兵一处。若此关失守,非但越军将长驱直入兵临长安,镇守在武关的蜀国车骑将军张翼一万蜀国精锐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

故此大将军姜维率军再度来到长安,随时准备增援潼关,并下令胡济和王经,必须死守潼关,决不能让越军攻下这关中最后一道防线。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地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通过攻取函谷关,毛大和他的参谋司打开了思路,认为不必一定要按照常规模式攻打城池。在蜀军还以为他的部队化身挖土工,埋头在关洛道开挖山路时,他悄然率领三万精锐,乘坐战舰,突然出现在潼关北面风陵渡口。

驻守风陵渡的蜀军只有偏将王秘率领的三千魏国降兵,因为胡济不太信任魏国降兵,怕他们守要害会导致战败,便将这些士气低落的降兵安置在风陵渡。

想不到一向以用兵稳重出名的越军大将毛大突然转变风格,亲率奇兵出现在风陵渡。王秘仓促应战,却敌不过越军水师火炮犀利,不到一个时辰便消灭守军,阵斩王秘,攻下渡口,转而出现在潼关背后。

胡济闻讯大惊失色,急令王经守关,自己率两万蜀军精锐出关迎战毛大。

两军在风陵渡南面展开激战,不过蜀军尽管精锐,但在辽东军重甲步兵陌刀营面前却是不堪一击。随着辽东铁骑加入战场,蜀军更加不敌。两个时辰后,蜀军战败,胡济无奈丢下两千多伤亡士卒,率部退入潼关。

毛大命令部下打扫战场,立下营寨内外围困潼关。

胡济和王经的三万潼关守军被困在小小的关城内,在后勤补给被切断的情况下,即便毛大不下令强攻关城,也只需一两个月时间就能耗尽城内粮草,轻松拿下这个天下雄关。

潼关若破,就凭姜维和陈泰的三万兵马,已不足以防守广阔的关中大地,长安即将成为越军囊中之物。

当然了,姜维和陈泰不可能在长安坐视潼关被围,一定会破釜沉舟前来援救胡济。

对此,毛大表示毫无压力,他部下一万铁骑和两万铁甲步兵可不是吃素的。何况还有盘旋在风陵渡口附近那数百艘北海水师战舰,不仅能给毛大部输送物资后勤保障,还可以用舰炮打击蜀军援军。

北路大军在毛大两面围困潼关之后,事实上已经进入战争扫尾阶段,全取关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南路的陆抗部进攻更加顺利,廖化兵力不足,只能讲主力部队驻守永安,下令夷陵周边城池依据地形节节抵抗。

而在罗技水师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夷陵道附近城池抵抗力度极为有限。

不得不说,夷陵道在这几十年里,由于吴蜀贸易的原因,武陵夷人被越国商人渗透非常严重。这些夷人因为吃到了贸易的红利,对越国具有非常大的好感。

而蜀国连年北伐,对南中一带经常进行大规模增税、征兵,早已将诸葛亮时期安抚南中的政策抛之脑后。南中夷人对蜀国朝廷怨恨日盛,近十年来常常有叛乱发生。

若不是吴国没有西征的打算,南中早就落入吴国手中。

如今吴越大军终于西征,南中、武陵一带的汉夷百姓非但没有听从廖化命令进行抵抗,反而大规模聚集起来,杀掉当地郡县官吏,举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