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十二章 薄弱(1 / 2)

作品:《大明世祖

抬起头,一个个的神龛如同列队一般,颇为显眼,一股浓厚的庄重感扑面而来。

神龛没什么看头的,但朱谊汐看着上面那么多的帝王名讳,一时间颇为感慨。

即使成为了帝王,也有三六九等之分。

当然,这区分是随着时间和风气而变的。

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两千年间,名誉一直是属于毁誉参半的,与汉武帝等同,直到二十一世纪才登顶。

而一本三国演义,让刘备名气大升,曹操名声激急坠,昔日的魏武帝成了二流皇帝。

拿汉武帝来举例,历史上,一般喜欢开疆拓境土的王朝,对于汉武帝一般是正面的,而偏居一隅的王朝多是对于负面居多。

如,唐朝正面评价,而宋朝则对汉武帝颇为批评,甚至蔑视为第二秦始皇。

明朝则对此一半一半,赞赏其开疆拓土反击匈奴,对于其后半生穷兵黩武则口诛笔伐。

宋仁宗被文人赞誉千年,谁又能知道其失去西北,被契丹勒索增加岁贡,三冗之弊在其任内愈演愈烈。

如果说明亡于万历,那么北宋就应该亡于仁宗了。

世风迁移,现如今的名誉什么的不管用。

“名誉后人评,秦始皇被我挪入历代帝王庙中,这也代表着我这个皇帝的态度,从而影响到世风。”

上了三炷香,朱谊汐随口吩咐道:“光个板子看着别扭,找人画些画像吧!”

“帝王像!”

既然有了历代帝王庙,那么历代帝王像自然也要安排上。

同时,朱谊汐把这些帝王也当作是价值观的输出标志,自然也要安排些一本帝王志,以及名臣志。

与如今的史书不同,作为后世人,对于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赞扬优点,贬斥其缺点。

然后梳理经验,总结教训。

虽然他明白,人类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吸取教训,但万一有人呢?

况且,这也是最佳的帝王书,传授给子女们最适合不过,但凡能吸取其中一二经验,就赚到了。

“吩咐下去……”

一旁的刘阿福忙不迭点头。

待皇帝上了步辇,他又低头吩咐起来:“刚才的话都听到了,让内阁找些人编些那帝王志和名臣志。”

“记着,褒贬都要有。”

“孩儿记住了!”二十来岁的宦官顾安则忙不迭点头:

“干爹,这事紧要的很,可有时限?”

能跟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基本上都是内书房出身,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皇帝的那番话听一遍就记住了,对此自然激烈透。

但他们却需要深入贯彻下去,让皇帝更加满意才行。

“时限,毕竟是编书,半年吧!”刘阿福若有所思道:“让内阁用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