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424章 人才引进(1 / 1)
作品:《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正所谓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如今的大兴各地还不是很流行,但在申州大学、在烟霞女子学院、在烟霞实业、在锦秀实业,甚至在茂申荒三州,已然成为年轻人推崇的至理名言。
这几年,大兴各地不乏有识之士奔赴申州学习新学,来自乌哈自治区、吐蕃自治区、西疆自治区的贵族子弟们,已经在申州新建的民族学校里安定下来。
从最基础的学科开始学习,其中有不少聪明好学者已经开始踏入新学的门槛,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冲向高等阶段,而更多的孩子们则是打着求学的幌子,尽情享受申州的繁华盛景,虽然语言不通,但金银可是硬通货,这样的生活比老家可舒服多了。
自治民族的孩子们尚且如此,大兴其他州府,尤其是京州皇城那些达官显贵们的更是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儿子都送到申州去求学,以期将来能够学有所成,把茂申荒三州的暴富的秘诀带回自己的家乡。再不济,能够紧跟茂申荒高速发展的潮流也不错。
但事实上,抱有这种心思送来的孩子,往往学习都不够努力,一知半解之下反倒愈发留恋申州这等优渥便捷的生活,根本下不了苦功深入地钻研知识,毕竟新学的部分学科是极其深奥的,非刻苦用功而不能掌握。
这倒和楚良才前世有些相像,有些人压根儿就不是学习的料子,非要整日坐在学校里消磨时间,大抵能够学到一点基础,比之普通人见识强一些,钻研学问可就差了些意思,但新学的学籍提升向来是极其严格的,这些人往往学到初阶就上不去了。
不过,于这个时代而言,新学初阶水平已是难能可贵了,有这个底子在,申州工业区寻个体面一些的差使也是比较容易的,因此这些年,茂申荒三州的许多中等学校,倒是培养出不少产业工人的苗子,他们懂得基础的新学知识,在工厂里的待遇也相当可观。
申州大学或者烟霞女子学院虽然层次更高,但从这些院校里走出来的学生,无一不是人中龙凤,除非家中极其富贵者之外,大都被烟霞实业或者锦绣实业这两大商业巨擘给招致麾下,潜心研究的进入专门的研究所,钟情实践的各大工厂的管理岗位随便选。
尽管如此,茂申荒三州依然人才奇缺,这就是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心情再怎么急迫,人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知道,楚良才打从进入烟霞山开始,就先对手下的六十多名侍卫进行新学教育,先后成立烟霞学院、五道岭军事学院、申州大学、烟霞女子学院等等教育机构,十年时间过去,能够称得上人才的,不过千余人而已。
可就是这千余名骨干力量,成就了今日的申州新城,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先进工业技术产业群。可这个群体的深入发展和产业延伸,这些年却推进的不甚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限制。
因此,楚良才率军来到夷州以后,最担心的还是人才缺失的问题。眼下董思浪虽然带了数十人过来,这些人也无一不是夷州当前急缺的顶级人才,但是于楚良才那宏大的大夷州计划而言,这点人才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这也是楚良才一听到赖永清说整个夷州城人口竟只有十余万人时的诧异和震惊,因为在身旁横亘着一个强悍的百越部族,夷州居然已经凋零至此,想要让夷州焕然新生甚至变成将来的大夷州,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
所以,当楚良才得知赖永清的一双儿女机缘巧合之下竟想去申州求学时,他就破例把这两个孩子留在夷州,由他亲自来教导。或许从那一刻起,他已经想好了要在夷州创建学校,要把新学的火种从申州引到夷州来。
论环境,夷州自然拍马不及申州,但此时毕竟不像楚良才当初刚入烟霞山时那般条件简陋,下决心从烟霞山以及申州大学调一些精英学生过来,夷州新学教育的牌子也就立起来了,再把他这个国师的名号打出去,就近在江州、苏杭一带招募一些寒门子弟,包吃住让他们进入夷州的学校学习新学,应当还是可行的。
在这一点上,董思浪应该能够出的上力,想当年他和周正义等一帮子穷酸书生,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茂州时,绝不会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就。他们是幸运的,后来烟霞学院改革,仅仅招收适龄学生入学的规定发布以后,其他州府的寒门学子也就失去了进入烟霞学院深造的机会。
如今,夷州人才奇缺,一旦将学生入学的条件适当放宽,以烟霞学院的前车之鉴,夷州新建的学校未必不能招揽到大量的年轻学子来夷州,只要有人来,即使不能所有人都学到多么高深的地步,但只要受到新学文化的影响,就能给日后的夷州大建设增加一部分参与者。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普通百姓的引进了,十余万人的夷州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可言的,只有大量的百姓参与到这里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夷州的发展才会充满活力。
天下之下,总有一些地方的百姓缺衣少食,楚良才当初建设申州之时,可是帮着承德皇帝赵毅恒解决了数十万的受灾流民,如今这些人生活在申州这等放眼整个大兴王朝都令人趋之如骛的地方,不知道比以前的生活幸福了多少倍。
同样的方法,楚良才自然不介意在夷州的州城建设上再用上一次,甚至这一次需要的平民百姓更多,他们也将因为夷州的崛起而受益终身,对于身居京州的皇帝来说,只要能够解决天下流民的安置问题,他巴不得楚良才要的越多越好。
在多数大兴百姓的心目中,可能连夷州在哪里都不知道,知道的也都是从朝廷昭告上听到的犯官及其家眷流放夷州等等之类的说辞,因此夷州在百姓眼中就是蛮荒之地,但如果说国师带领远征军常驻这里,恐怕天下百姓都将趋之若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