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2章 讲武堂(二)(2 / 2)
作品:《大明:朕有近卫师,五年必平辽》剿匪结束后,各班排做战后总结,三连各班要么有斩获,要么是抓了俘虏,就他们班屁成绩没有,什么功都报不了,这更让郑维国烦的不行,窝了一肚子火。
战场之上郑维国不敢抗命,只能老老实实执行张友定的安排。但是下来之后却一直觉得这张友定是害怕自己立功了升上去,故意这样安排的。要不然为啥不安排别的班守寨门,偏偏安排他们班。
十王府到钓鱼台军营有十七八里路,这些新生体力比不上近卫师的士兵,走走停停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了营区。
由监军官负责文化考试,就安排在大校场上,来一批考一批,当场批改试卷出成绩。
千字文做为蒙童读书的启蒙教材,对于这些新生毫无难度,考了一上午就没有人不通过的。
考过了千字文,这些人就正式成为讲武堂的第一批新生了。一营的军官们负责给他们登记姓名、编队造花名册,然后是分宿舍,下发各种生活物品。
吃过午饭后,下午就在营房中休息,有行李在旅店的可以下午去拿行李。但是晚饭之前必须回营,明天就要开始训练。
当天下午,所有报名的新生考核完毕,完成了编组。郭可阳也收到了招生结果的报告。
总共招收了一千二百五十三人,凡是参加考试的大多数都被录取。毕竟这个时代来一趟京城可不容易,招生要求很清楚,达不到标准的人,也不会辛辛苦苦让自己白跑一趟。
花名册上登记的籍贯显示,新生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北方的占了大约三分之二。
至于文化程度,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功名的生员,毕竟能考上秀才的,基本上都想通过乡试中举,彻底进入统治阶层。大明文贵武贱,有秀才功名来读讲武堂的,只怕会被人说是病的不轻。
但是武举人却有八十多个。
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募兵中选拔晋升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想混个好前程很难。那李若琏的老爹李世茂可是武进士,一辈子都没混出头。
如果不是讲武堂招生时,最高年龄二十二岁的限制卡在那里,只怕来的武举人会更多。这些武举人年龄籍贯等身份信息都是在兵部有备案的,想要像李若琏那样改年龄进来可不容易。
除了这一千二百多经过面试考核录取的名单,卢象升还递上来了另外一个名单,上面有三百人。这三百人是从周遇吉、黄得功以及御马监下面的腾骧四卫、勇士营中抽调的基层军官和表现出色的士兵。
郭可阳想要牢牢掌握住京营部队,除了提拔周遇吉、黄得功这样的主官,通过在讲武堂中整训这些基层军官,不但能够收获其忠心,同时更能极大提高其纪律性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