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92章 文化自信(1 / 2)
作品:《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看迟春早陷入沉思,孙朝阳提醒道:“沈从汶先生虽然是大家,但在如今主流文学界中只能算是一流,而非超一流的大师。他的学术地位主要来自考古和历史研究,是一位标准的学者。文学界提起沈从汶,提得最多的是他的湘西系列,是湖南的山水人文。”
迟春早:“你的意思是给沈从汶打上乡土文学的标签?”
“如果研究课题从这方面入手搞,那也太容易了。”孙朝阳不以为然:“现在的中国还是农业国家,城市居民向上数两三代,都是农民。文学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乡土文学。鲁迅先生的《闰土》,茅盾的乡村三部曲是乡村题材吧,巴金的小说中不也有大量的乡土题材。就连现在的小说,写农村的也实在多太多。文学理论界中这样的课题不胜枚举,你再弄,也弄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
迟春早:“有道理,朝阳你继续说下去。”
孙朝阳:“你现在所占的起首不过是国内研究沈从汶先生的第一人,如果用老一套方法入手要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其实挺难的。”
他停了停,发问:“老迟,你们文学理论界现在最流行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迟春早:“比较文学。”
“对,比较文学,你也是国内最早进入这一理论的文学理论家。因为开始得早,你现在的学术地位大多也是从此而来。”孙朝阳:“所谓比较文学,就是把中西方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找出人类普适的情感和精神。既然中西方可以拿来比较,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沈从汶和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放一起,也来个比较文学?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虽然也写农村,写故乡,但更向往的是西式的城市生活,在精神上其实是逃离的。而沈从汶则是是回归,是对古早中国之信仰,保持着谦恭和虔诚的态度。”
迟春早手上的烟头再一次落到地上,顿了顿,突然拍案而起来:“朝阳,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孙朝阳:“老迟你明白了什么?”
迟春早又点了一支烟,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转圈:“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如《萧萧》《丈夫》,和他的湘西散文系列,与同时代的小说家的作品笔下的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比较。首先,大家写的都是苦难的乡村,从闰土到祥林嫂,到茅盾先生的《春蚕》,都是写农村的破产,到《生死场》更是惨绝人寰。乡村的苦难,是三十年代文学的大背景。其次,城市虽然看起来很繁华,但一样充满了危机,茅盾先生的《子夜》,甚至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三毛流浪记》,上海都是建立在普遍贫困的,如同地狱一样的社会上的天堂。第三,城市和乡村的家庭结构其实都是相同的,都是封建伦理结构。主流作家巴金、曹禺都对传统文化困境提出挑战。所以城乡困境时新旧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城市比乡村进步,西方比中国更开化。但沈先生的写作思想和当时的主流却是相反的。”
他彷佛围绕着一个看不见的轴心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沈从汶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把落伍、潮流这样的名词,偷偷转换成边城、乡下等空间概念……”
“在先生看来,《子夜》过后是《日出》,旧的社会秩序衰落毫无悬念。但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能不能存在下去,却是一件很严峻的问题。”
“他的这一思考,其实也时如今寻根文学的的起源。朝阳,我说得对不对?”
孙朝阳点了点头:“这就是沈从汶做作品的反现代性,怎么样,这个课题大吧?“
他站起身来:“我是后辈,最尊重茅盾鲁迅先生等先贤,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传统都应该打破,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但是,我觉得,传统大部分还是好的,需要继承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沈从汶先生当年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对乡土的传统的中国却是充满了留恋和热爱,这才创造出湘西这个田园牧歌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