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92章 三江书院的历史荣光与高一(21)班的班干部竞选(1 / 1)
作品:《90后的生活》在镇上的喧嚣之中,有一座宛如世外桃源般宁静而庄严的学府——安流中学。它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光芒。其前身乃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三江书院,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回溯至 1894 年(清光绪二十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鹅池塘畔的前清秀才张柳堂,怀着一颗炽热的兴学育人之心,与古芸史、张樵生、张笃臣、李兆庚等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发起倡议。陈幼如、古海帆、胡喜璋、陈新波、胡海珊等人亦积极响应,携手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他们齐心协力倡建了三江书院,一座占地约 2000 平方米、独具民族风格的回字形、学宫式砖瓦结构楼房在众人的期盼中拔地而起。
话说当年,书院的正厅高悬题额“近思堂”,庄严肃穆。厅里左右各设一龛,左侧供奉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五位夫子的牌位,牌位前香烟袅袅,仿佛在诉说着先哲们的智慧与教诲;右侧则是为捐资赡学的好义先生所立的纪念牌,彰显着对善举的尊崇与铭记。“近思堂”前,南北厅和黉舍分立两侧,南厅名曰“渔经”,仿佛在教导学子们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如渔夫在茫茫大海中捕获知识的珍宝;北厅称作“猎史”,寓意着鼓励学子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探寻真理,似猎人在广袤的森林中追寻猎物的踪迹。
正中有个中亭,中亭前天井内有一株翠柏,那翠柏苍劲挺拔,四季常青,宛如一位坚守信念的智者,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屹立不倒。中亭两边的天井内种植着各色花卉,每逢春日,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若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芬芳,为这充满书香气息的书院增添了几分自然的灵动与浪漫。
书院的大门上方,“三江书院”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乃是出自横陂魏卓然先生之手。那笔锋刚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期许。这四个字不仅是书院的名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砥砺前行。大门两侧配上“三畏九思学问,江翻浪涌文章”的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这副对联犹如洪钟大吕,时刻在学子们的耳畔敲响,激励着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敬畏真理、深思笃行,书写出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且令人深思的故事。据说曾有一位学生,初入书院时懵懂无知,对这副对联的深意毫无领会。然而,在书院多年的苦读生涯中,他日夜勤奋,不断思索,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与迷茫。终于,在一个静谧的月夜,当他独自坐在窗前,望着那轮高悬的明月,心中忽然灵光一闪,领悟到了对联中蕴含的做学问的深刻道理和追求文章高远境界的目标。从那一刻起,他如同被点燃的火炬,愈发刻苦钻研,笔耕不辍。他广泛涉猎群书,与师长同窗切磋琢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养。最终,他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成为了一名备受赞誉、才华横溢的学者,其文章流传于世,启迪着后人。
1910 至 1911 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古大存在三江高等小学堂读书。他与张柳堂之子、同窗好友张子翩志同道合,结为同年。他们一同在课堂上聆听师长的教诲,课后则在校园的角落里热烈讨论,畅想未来的理想与抱负。古大存还与附近的众多少年结交为友,他们一起在校园的操场上奔跑嬉戏,在树荫下畅谈人生,共同追求进步与真理。
辛亥革命以后,学校掀起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革新运动,如剪辫子、破除封建迷信、普及教育、清算神会庙产、打红缨帽(土豪劣绅)等。古大存与进步的师生们并肩作战,积极投入其中,成为了这些运动的中坚力量。
这里还有一则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有一次,一个心怀叵测的土豪劣绅觊觎学校的财产,企图通过卑劣的手段加以侵占。他巧言令色,设下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阴谋。然而,古大存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头脑,迅速识破了敌人的奸计。他冷静地组织同学们,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团结一心,巧妙周旋。他们收集证据,据理力争,最终成功地揭露了土豪劣绅的阴谋,保护了学校的财产,扞卫了学校的尊严。古大存的英勇和智慧让大家对他钦佩不已,他的事迹在校园里传颂开来,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激励着更多的同学勇敢地面对困难,扞卫正义。
1925 年 5 月,中共五华县小组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成立,犹如一颗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血与激情。同年 10 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来到五华,总指挥蒋介石、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廖仲恺、古大存、前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政治顾问鲍罗廷等人驻宿三江中学。在这紧张而关键的时刻,三江中学成为了革命的指挥中心。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这里日夜操劳,部署战略,指挥东征军与军阀陈炯明部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