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十二 歧路莫凭栏 9(1 / 1)
作品:《兴亡云烟事》陈封道:“若是兵多之时,前方、梁都自是都要重兵驻守。可如今兵马不足,遣重兵驻于边疆便是为防兵败。若是边疆兵少,便是必败之局,贼兵杀来,战场便在梁都城下。与其如此,不若增兵边疆,将战场推到边疆,梁都反而无忧。相公们请细思可是如此?”
袁端道:“你说的虽有道理,但若梁都兵少,只怕圣心难安,百姓也会恐慌,若是出了乱子,不是小事。这事容我们再细细商议。崇恩,我不留你了,今日事多,外面还有许多官员候见,你回去后再细想想,若有好法子,再来寻我便是。”
陈封站起说道:“相公,陈封还有一句话。向各处增兵不是为战事,而是增兵之后,敌国便不敢轻易来犯我疆土。此间细微之处,请相公思之。”说罢团团一揖,辞了出去。
九月半时,陈封的家眷才到梁都。父母妻儿,一家老小有二十余口,随行的马车也有二十余驾,三弟陈圭也来了梁都,只留了二弟陈垱一家在老宅中打理家事。一时间梁都中许多同僚都到府中道贺,陈封直忙乱了两三日方才消停。
自打进了九月,秋意愈浓,太阳虽仍高高挂起,却再没有了火辣的热意,晒在身上,只觉暖融融的浑身舒泰。这日巳时,陈封接到政事堂急召,便在这太阳下,急匆匆赶往政事堂。
到得政事堂,却不见二位宰相,只蔡耸与几位中书舍人在屋内忙着。蔡耸见陈封到了,便道:“原说今日在政事堂议事,便唤了崇恩你来,却不想圣上看了汉中奏报,便召了二位相公并崔默之一同到紫宸殿议事。圣上亲命崇恩到了便速去紫宸殿见驾。”
陈封这才知道今日议事是与汉中相关,却不知汉中又生了何事。也不便多问,便又急忙赶往紫宸殿。
内侍通禀,圣上传召,陈封进了紫宸殿。今日议事却不在郑帝寝宫,而在紫宸殿正殿内。陈封进门便见郑帝高高端坐在须弥座上,洪福侍立在侧,便跪下行了跪拜大礼。
郑帝道:“起来罢,你坐到卢象山下首去。”
陈封谢了座,这才看到须弥座下设了两排座椅,左首坐了袁端、宋质二位宰相与尚书左丞崔言,右首只坐了卢豫一人,便坐了卢豫下首。
郑帝道:“政事堂刚刚接到奏报,陈封来得晚,还不知道是什么事,卢象山也知之不详,默之再将汉中的事详细说说。”他声音干涩淡漠,似已没有了昔日的温润。
崔言应道:“是。这几年边疆没有战事,开支却不见减少,也恐边军生了懈怠之心,八月时政事堂与兵部商议,遣使去各边军处查看军务。此事是秘密行事,为防边军得了风声,早作准备,便是卢太尉与陈都司也不知情。派往汉中的密使是兵部职方司郎中齐愬,他八月十三离都,路上用了将近一月,到九月初十才赶到兴元府,不想赵都司却不在南郑。一问才知,赵都司十几日前便去了兴州。齐郎中本不为见赵都司,见赵都司不在,只遣人送信与他,自在南郑军中查看起来。”
“据奏报,赵都司在兴州得知齐郎中到了南郑,却并未回南郑,而是又去了三泉。那三泉与青乌隔嘉陵水相望,是接蜀军最前沿的所在,由虎贲军天雄卫都统制于介率军一万镇守。九月十八,蜀军突袭了三泉后方金牛镇。金牛镇设有一处兴安仓,因是秋后,存粮有万石之多,被蜀军劫去两千石粮米。金牛镇守将,于介麾下一位观察使被杀。赵都司得知此事,立命于介率五千军马沿蜀军归路追杀,赵都司却亲率一千轻骑,抄近路赶到沮水东岸截杀蜀军。”
“却不想沮水东岸有蜀军接应,赵都司中了蜀人埋伏,被数千蜀军团团围住。赵都司突围不出,终于力竭而死,以身殉国。一千轻骑也折损了五百余人。”
陈封惊骇万分,赵具竟死于阵前?此事实太过出乎意料,心中霎时无数个念头闪过,却又一时理不出头绪来。
只听郑帝道:“我大郑禁军都指挥使竟于阵前被杀,这是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之事,于我大郑实是奇耻大辱。蕞尔西蜀,竟猖狂至此,若不灭了西蜀,岂不教天下人小视了我大郑。今日召卿等来,便是议一议此事。朕已决意伐蜀,卿等有何建言,今日不妨尽数说来。”他语意虽激昂,声音却仍是冷漠干涩,毫无起伏。
郑帝说完,目光扫视众人。此时自是该当当朝首相说话,袁端也是毫不迟疑,站起道:“陛下,臣等初闻此事也是悲愤莫名。赵练材身为一军主将,仍是身先士卒,甘冒矢石,这才有此之失,实是忠勇可嘉。西蜀小邦,数犯我天朝上国,只因我大郑以仁孝治天下,不愿担欺凌弱小之名,这才既往不咎。却不想宵小无行,胆敢无故犯我疆土,斩我大将,此诚以怨报德也。况且当今蜀主无道,暴虐荒淫,穷奢极欲,以致蜀中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我大郑承华夏正统,自有匡扶天下之责,便该吊民伐罪,兴仁义之兵,救蜀中百姓于水火。臣等不才,愿兴陛下之志,戮力同心,以彰仁义之道。”
众人一齐起身施礼道:“臣等愿尽心竭力,讨伐无道。”
郑帝仍是面无表情,只抬手虚按了按,众人又各自坐下。
卢豫却未退回,说道:“陛下,臣前日便上奏疏,请旨出兵征讨西蜀。其时臣只为西蜀无道,祸国殃民,愿灭其国以存天道,却不想又出了这等事。损我大郑一员上将,是可忍孰不可忍,臣身为大郑禁军都宣抚使,自然责无旁贷。臣愿统兵伐蜀,一报赵练材丧身之仇,二灭无道之国以救苍生。请陛下恩准。”
郑帝点点头,道:“象山坐下说罢。你的方略朕已看过多次,确是周详万全,不枉你在汉中戍守多年。之所以迟迟未答复你,便是朕不忍心灭一西蜀小国。如今看,是朕妇人之仁了,若是早下决心,诛灭其国,哪致今日折我功臣。朕已命政事堂商议此事,政事堂几位宰辅说说,卿等商议出什么章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