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8章 三角洲:技术官僚与翰林院(上)(1 / 2)
作品:《1659:我在滇缅成为亚洲之王》从阿瓦城开始,伊洛瓦底江浩浩荡荡往南奔行,约莫八百里后开始分叉,往西南分出的支流叫勃生河,勃生河流域时下大部分地方被阿拉干人占据。
往东南分出的河流叫北锡当河,最后汇入仰光河,此时叫做大光河,因为仰光还不存在,只有河对岸的沙廉城存在。
再往南两百里又开始分叉,从这里开始因为海拔低,地势开阔,岔道多如牛毛,不过大的支流有三条,此时连缅甸人也没有深入到这里,我们便称之为东河、西河、中河,最东面还有一条分叉,叫南锡当河,其与北锡当河汇合后统称锡当河。
三条支流都可以通航,但按照航道平直、河面宽度来说,以西河为佳,当然了,一开始分出来的勃生河、北锡当河都可以通航。
再往南,若按照西河来计,则还有三百里才能入海。
第二道分叉处,西河北岸,海拔十五米。
从这再往南,六成的地方海拔只有五六米,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则几乎都在海平面以下。
后世的缅甸国通过修建防波堤阻止了海水的倒灌,同时也保护了农田,但饶是张七有龙凤玉佩,也没有能耐做到这一点。
从勃生河开始可以叫做伊洛瓦底江大三角洲,从第二道分叉开始则可以叫做小三角洲。
所谓的三角洲,显然是河流几万年长年累月淤积而成的,大三角洲附近之地显然早就是名花有主,于是张七就只能在小三角洲上做文章了。
海拔十五米,已经是难得的高地了,早在半年前张七便命人在这里筑城——后世这里叫隆栋。
说是筑城,但主要的功能是为后续的大量移民准备基地的,故此,移民才是关键,眼下这里也就是草草打了一圈木栅栏,然后在里面建造了大量的吊脚楼。
不过码头还是修好了。
移民,历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移民莫不以自力更生为主,官府最多给你豁免两年赋税,仅此而已,路上的用度,生老病死都有自己解决。
这样的移民效率自然很低,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湖广填四川”、“锡伯人迁徙伊犁”乍一听十分伟光正,但实际上里面的斑斑血泪又有谁知?
张七准备将滇南直接隶属于他的一半农户迁到伊洛瓦底江小三角洲来,一半,就是二十五万人,约莫五万户,还是往湿热无比的热带迁徙,其中的难度更是闻所未闻。
放在普通封建王朝自然是难以上青天,对于这样的朝廷来说,若是能为其减免三年的赋税那就是妥妥的青天大老爷朝廷了。
张七能比他们做的还好吗?
“他还真的做到了!”
靠近栅栏边缘的一座吊脚楼上,只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官员自然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