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52章 法子(1 / 2)
作品:《四合院:60年代一厨子》秘书姓金,叫金淑华,祖上就是南方那一边的,后来跑到了香江去。
人倒也争气,读书读出了头,入了娄家的企业工作。
就被娄晓娥要了过来。
跟着娄晓娥也有一些年份了。
她说得倒也没错,现在国营的饭馆不是没有,一份正儿八经的肉菜,在一块二到两块二之间,相比较香江的物价,属实没有必要在这儿投资开一个什么酒楼。好,就算投资在这儿能挣钱,那也没必要花费百万之巨,是,百万这个数字,对于娄晓娥而言,倒也不算太大的麻烦。
可问题在于花不出去。
按照这里的消费水平,建造一栋房子,两三层的,也就八千到一万。再往上,在这里造一五星级酒楼?那多少有点离谱。
“喏,这是孩子他爸给我的计划书。”娄晓娥从自己的包包里掏出一份计划书。
“孩子他爸?”金淑华脑袋上都是问号,一时之间有点跟不上。
“就是曹魏。”
“那厨子?”
“哎哎哎,放尊重点,那是孩子他爸。”
金淑华:……
沉默代表抗议。
她打心眼里不觉得一厨子能配得上娄晓娥。
打开文件,从看第一页开始,她就被吸引了进去。
一页,一页,又一页地翻。
越看,心越惊。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是交易。
交易的核心又是什么?是需求。
大的方向暂且不说,要开好一家店,首先要明白,当地的需求是什么。“当地”这两个字,在这句话中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因地制宜,一直以来,都是商业发展的核心条件之一。就好比,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发现大城市的咖啡厅经常人满为患,而他,又刚好在大城市打工做得很累,就想着,回老家开一家咖啡厅,也不求挣太多,能够保持着盈利的状态就行,每天优哉悠哉地活下去。
而这种想法,会在几个月之后,诞生一个心碎且破产的中年人。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明白“因地制宜”这四个字的含金量。
什么地方适合做什么,那都是得调查的。
而这份出自厨子之手的“计划书”直接让金淑华看懵了,隐隐约约之间,她有些恍惚,似乎看到了某个商业大佬的手笔。。商业“计划书”还特么能这么做?!为什么会这么完美?这是人能想出来的。该怎么形容呢,那大概就是她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在这份计划面前,像是个咿呀学语的婴儿。
“这真是他写的?!”金淑华猛地抬头,发现娄晓娥已经不见了!
她在原地跺了跺脚,打算去四合院问个究竟。
“妈咪!”曹念这会儿正舔着一根曹魏制作的糖葫芦,见到娄晓娥,一边舔,一边兴奋地挥手。
“明天,你要回去香江了,该回去上学了。”
“啊?!”曹念感觉自己的天都塌下来了。
“啊什么,我已经给你请了很长时间的假了!等放寒假了,你再过来玩儿。”娄晓娥板起脸。
“娘娘,妈咪她坏,你说她!”曹念可怜巴巴地躲在了秦京茹的身后,煽风点火。
“哎呀,孩子……”
她话都还没说完,脸就被揉了:“孩子不该上学?!秦京茹,你还有脸说我?你两个娃娃都上大学了。我家这个,才上初中!”
“唔,那确实该上学。”对于这方面,秦京茹还是分得清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