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71章 大封官宰相大作难(1 / 1)

作品:《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

在徽宗训斥张商英的时候,在大厅门外等着的杨光华听得一清二楚。由此他觉得,徽宗唯我独尊的意识越来越强,他已经听不进大臣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他也不允许别人对他的决定和做法有不同看法。杨光华是熟悉历史的,他深知徽宗如此下去的后果是什么。

张商英出来以后,满脸通红,垂头丧气,一句话也不说,闷声闷气的往前走。

杨光华明白此时张商英的心情,也就一言不发,只跟他并肩往前走。直到两人走到要分手的岔路口时,杨光华才说了一句,“宰相啊,记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皇上也是你那艘船上的船客。”

张商英停下脚步,回头看了杨光华一眼,点了点头,低声说道:“唉,撑起这样的船,难哪!”

皇上要求杨光华拟写的两道诏书,一是关于奖励进献古鼎和古器皿的官员百姓的,一是关于提拔委任何执中等人职务的。第二天逢视朝,由皇上主持早朝。杨光华宣布了那两道诏书后,不出所料,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臣们顿时议论纷纷,朝堂上呜泱呜泱乱哄哄一片。皇上高坐在龙椅上,心思根本就没在朝堂,对下面的议论也好,嗡嗡声也好,他理都不理,只望着大殿门外似乎在发呆,不知在想什么。见大家一劲地嗡嗡,并没有谁站出来公开发言,也没有人质询或者提问什么,徽宗干脆站起来大声说道:“好啦,别嗡嗡了,有话就说,不说就罢。有没有?”

环视着大殿里,等了一会儿,见嗡嗡声居然没有了,干脆就说道:“退朝。”

说罢,起身就走,带着杨戬又回延福宫了。

四天后的下午。杨光华正在看着皇城司递上来的报告,张商英急匆匆走到了他的桌前。杨光华抬起脸来对张商英点了点头说,“宰相不忙啦?”

张商英叹口气,说道:“忙啊,还能不忙?就是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只是遇到一件事情,实在想不通,也不知怎么办,特来请教太师。”

杨光华笑笑说:“不必这么客气,你是宰相,有话只管说。咱们都是皇上的臣子,咱们的使命就是携起手来,把皇上交代的事情都办好,让皇上满意,让百官服气,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什么事,你说嘛。”

说着,就做了个请张商英坐下的手势,张商英拉过凳子,坐在杨光华的正对面,问道:“太师啊,有个人叫王甫,你了解吗?”

杨光华顿了一下,说:“王甫?不了解,没听说过。为什么突然问这个人?”

“先不说他。我先说郑居中,任吏部尚书这才四天,你看看,”张商英说着,就从袖筒里拿出了一摞子材料,递给了杨光华。

杨光华一看,上面是新提拔委任的官员名单,从序号上看到,连朝廷、加上各地州府县的官员,共提拔了一千四百多人,最高的拟定为从五品,最低的为正九品。杨光华一边看一边就问,“宰相啊,这是什么意思?怎么突然提了这么多官?”

张商英忿忿地说,“我怎么能知道啊?郑居中说,这是根据朝廷下的诏书,就是皇上奖励的,都是进献古鼎和古器皿,还有进献各种宝物的贡献突出者。”

杨光华说,“这么快?诏书才下去三四天嘛。就算奖励有功人员,也不该这么多吧?你有没有问他提拔这么多官员往什么位置上放?”

张商英就说:“往哪里放?依我看,哪里都容不下,根本就没地方安置嘛。现在朝廷的各个部门,本来官员就够多的。咱们大宋的这个官吏体制啊,创下了历朝历代最复杂、官名官衔最多的纪录。本来就既有任实职的,又有任虚职的,还有荣誉的官衔,还有像员外一样只挂名不干事儿、报酬却不少的。你到朝廷各个部门看一看,一天到晚闲着没事儿、只抱着茶杯喝大茶聊闲篇儿的,都不少见。再提拔起这么多人来,朝廷就只管给这些人发薪俸,这些人却什么事都没有,就算是有心想干事,也有能力干事的人,他没有事儿干,无事生非,时间久了这朝廷不得乱成一锅粥吗?为什么要弄这么多官?连我这个宰相都不明白,你让下面的人怎么理解?”

杨光华听着张商英抱怨,心里就在想,皇上看来对提拔多少官员、这些官员能干什么事儿、朝廷应该设置多少岗位、配多少官员,并没有数。可是不管有数还是没数,只要皇上说的,别人是没有资格和权利挑剔和质疑的。于是杨光华便问:“那,宰相你想怎么办呢?”

张商英回答说,“我就为这事来请教你呀,要以我的想法,这些官员都不能批。可是,你要都不批,皇上肯定不高兴,特别是郑居中再到皇上那里去一反应,那我岂不是又成了罪人一个?皇上就不仅仅是呵斥我了,甚至我这个宰相的乌纱帽还能不能戴得住都很难说。所以我想呢,这样,让吏部啊,安排人对这些人做一下考察,如果确实还能够像点样的,就一律降格提拔委任。他们不是一共提出了一千四百多人的名单吗,从里面就选出八百多人,这样算是取了个大头,朝廷这里呢保留上一百来个,再向全国各州府啊,分摊七百多,这样负担也不很重,同时也照顾了皇上的情面,不至于惹得皇上大发雷霆。其余的,一律不予提拔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