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12章 高俅即将“三子”俱全(1 / 1)

作品:《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

这是崇宁二年的岁末,即将迎来崇宁三年的新春。就在这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朝廷的最高层,来了一场大换血似的变动。这场变动,在朝野上下,甚至邻邦外国,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这是徽宗亲政以来亲自主导、亲手主抓的,一次力度空前的最高层官员大调整。表面看,起初是由蔡京的长子蔡攸被破格提拔引起的;但实际上,是徽宗权力意识由朦胧到清晰再到强烈的变化过程。

就在蔡攸走马上任之际,徽宗在寝宫听了梁师成一番话,引起了他的思索。梁师成说:“现在外面都在传,朝廷一应事项,全是宰相说了算。宰相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学生故旧全提拔当官了,快成宰相的天下了。”

徽宗问:“你这都是听谁说的?纯粹胡说八道。以后谁再传这些莫须有的谣言,朕定当追究,决不轻饶!”

梁师成却没象以前那样,听了这话就战战兢兢,而是继续说:“皇上,我都亲眼见过了。宰相提拔的人,有我认识的,还有我熟悉的,象刑部有个郎中叫刘长青的,冬至的时候才是正九品的书记员呢,昨儿上午见到他,都已经是从六品的郎中了。就是前几天清理完官员才提拔的。”

次日,他又专门问过杨戬,杨戬比梁师成说的更具体。由此,徽宗知道了蔡京的小动作。他明白了一个事实:自己把权力几乎全放给了杨光华和蔡京,杨光华整天跟自己在一起,也不直接管什么事,再加上人品秉性纯正,不会钻皇上下放权力的空子;但蔡京作为朝廷老臣,精于操控权柄,又掌握着朝廷除军事外的全部权力,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点个人好处,实属正常。

徽宗记得,太后听政时,曾经对他说过:对经验丰富、威望很高、权倾朝野的重臣,要放手,别捆得他太死,他就算偶尔犯点小错、贪点小便宜,也不要斤斤计较。你要的是用这些小恩小惠换取他对朝廷的相对忠诚和对事业最大限度的奉献。既要马儿跑,又要不吃草,可能吗?但你要学会把握度,既要让他放手大胆地干事,又要在重大事项上控得住,不能让他在重大事项和重要时机动辄钻空子、无限度捞好处,甚至背叛你。一旦出现这种苗头,要及早果断处置,不能心慈手软、也不能犹豫徘徊,不然就会坏你的大事,甚至危及你的权力和江山。

徽宗经过综合权衡,觉得蔡京就是利用皇上下放权力的便利,为自己捞点好处,他捞的这些好处,目前来看,比之他的作为和贡献,绝对是小巫见大巫。而蔡京当宰相以来,可谓政绩斐然,成果累累,这是有目共睹的。看来,自己只需加强管控,对其形成震慑即可。一是要把自己的最高权力架构完善起来,形成完善的、强有力的皇权体系;二是要让朝野及国内外都看到我徽宗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大帝,不再是曾经的小皇帝、也不再是受人操控、被人拿捏的儿皇帝了。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才作出了改革军事军队管理体制,提拔高俅任军事最高长官,同时提高皇城司的地位、委任杨光华为皇城使的决定,并迅速实施。这两件大事的果断快速办结,徽宗觉得非常得意,非常舒适,非常痛快。

不到一个月,就是崇宁三年的春节了。朝廷上上下下,京城里里外外都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备年。虽然太阳躲得远远的,害羞似的悄悄地看着忙碌的人们,但有太阳就有温暖,所以大家也就忘记了刺骨的寒风,而是感觉暖暖和和的,心情倍儿爽。

下了朝的官员们,走在大庆殿外的大道上,沐浴在明亮但缺乏热度的阳光下,边走边看、或是指点着并排跟在皇上后面的三位重臣:蔡京、杨光华和高俅。这是高俅和杨光华上任后的第一次常朝。

此前上朝,都是蔡京独自站在众官员最前面。从这次起,根据皇上的要求,三位并列站在第一排,依次是杨光华、蔡京、高俅。

高俅一下站到了这么高、这么显赫的位置,自始至终都在冒汗。他上任殿帅府太尉那天,也是殿帅府挂牌成立的日子。仪式在枢密院会堂举行。当杨光华代表皇上宣读完了贺词,点名让新任、也是首任殿帅府太尉高俅讲话时,他竟只顾傻笑,结结巴巴,呜哝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最后干脆喊道:“感激皇上,拥戴皇上,保卫皇上,皇上万岁!”

而在今天的常朝大会上,当皇上问道:“殿帅府高太尉,有话讲吗?”

高俅的心里就直打鼓,小腿肚子直抽抽,脚心发热又痒又酸。他从站到第一排这个位置,就在心里给自己壮胆打气:高俅,你是一品官,全大宋军队的最高统帅,你是朝廷三大重臣之一,你是皇上最信任的人,你要站好站稳站出样子,你要有出息、有风度、有气势、有威风。自己在心里给自己壮着胆儿,总算熬到快要结束了,冷不丁听见皇上问自己,霎那间通身大汗齐出,眨巴眨巴眼睛,象个结巴想说话却说不出来那样,张了三次嘴,才颤抖着嘴唇,用颤抖的声音憋出了一句:“禀,禀皇上,殿、殿帅府,携,枢密院、兵部,都,都永远忠于皇上,永远保卫皇上,永远保卫大宋江山,皇上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