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四百一十章 学堂草创(2 / 2)
作品:《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吉纳维芙听见这些词就头大,坐上李谕的车就催促着赶紧走。
李谕自然是没时间学钢琴,但可以趁此机会学学法语。
吉纳维芙看到李谕家中的钢琴时震惊坏了:“这是……奥地利的贝森朵夫!天哪,我没有看错吧,竟然在北京城里!”
李谕说:“是奥地利的斐迪南皇储送给在下的,至于多好我也不清楚。”
“我甚至担心自己的手指会亵渎这件神圣的艺术品。”吉纳维芙说。
李谕笑道:“如果让它静静摆放在这儿,无人会弹,才是真的亵渎。”
吕碧城和近卫昭雪都对钢琴很感兴趣,一起要学。
吉纳维芙专业素养还是可以的,但乐理方面的东西李谕不是很感兴趣,而且钢琴学起来太难,自己还是去找梁敦彦研究一下游美学务处,也就是清华学校的事情。
清华学校由于背靠庚子赔款,所以资金方面不用担心。
唯独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京城有两所大学,另一所京师大学堂是朝廷奉旨办学,号召力肯定非常强。
而在京城再办一所大学,就要和京师大学堂直面竞争,袁世凯的北洋方面有意多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至少与京师大学堂齐头并进。
好吧,一开始就产生了竞争。
来到梁敦彦的办公场所时,唐国安已经在这儿,另外还有学部主事范源濂。
——都是对清华创建立过功劳的人。
梁敦彦指着座位说:“疏才兄弟请坐。”
然后接着说:“国禄(唐国安字)已经拟出了一项大体的方案,主要是考虑如何进行招生,疏才兄弟先看一下。”
李谕接过文件,大体翻了翻,然后说:“我没有太大意见,唯独建议在注重选拔留美学生的同时,可以考虑同时开设四年的中等教育与四年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然是大学堂应该有的样子,但是如今的生源情况各位想必很清楚,根本不足以支撑大学的招生。所以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同期培养。”
唐国安说:“疏才兄弟的建议非常有价值,我考察过日本国三十年来的教育,也是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同时推进,甚至大学要落后数年。我们可以将前四到八年作为过渡期,等第一批学生归国后,运转便会好起来。”
梁敦彦问道:“学制八年,会不会过长?”
李谕说:“并不长,而且有庚子款项,完全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好好培养自己的学生才是要紧事。”
“既然监督与总办两位意见一致,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按照这么办,”梁敦彦接着转向范源濂,“静生(范源濂字)今日拟出招录通知,散发到各地,我们要在全国选取优秀士子。”
范源濂拱手道:“静生定不辱使命。”
梁敦彦又说:“国禄、疏才,你们两位通晓西学,选拔之事还要多多费心。”
两人回道:“大人放心。”
应征者从全国各地赶过来估计要数月之久。
但李谕没法闲着,得去瀛台给光绪“补课”。
其实也说不上补课,因为光绪听数理化生这些课程基本只是当做科普,学得非常粗浅。
上完课后,李谕没来得及走,被例行监视着的李莲英叫去了西苑仪鸾殿慈禧处。
等在殿外的还有严复。
李谕问道:“严师傅,有什么事?”
严复说:“听张百熙大人说,似乎是关于留学生考试。”
“留学生考试?”李谕纳闷道,“前段时间我们不是刚做完?”
严复摇摇头:“是留学生归国考试。”
“归国考试?”李谕头一次听说。
严复说:“我也颇为疑惑,不过想来是因为科举废除后,朝廷需要开辟新渠道取才。”
李莲英进去一会儿后出来说:“两位请吧。”
李谕远远看见殿中慈禧正在与一名穿着西装的中国人交谈。
严复小声对他说:“那位是外务部右参周自齐大人。”
李谕知道他,周自齐同样是清华创建的功臣,在北洋政府时期做到过一把手,影响十分大。
慈禧对周自齐说:“你进献的这台电影机器不会再坏了吧?”
两年前慈禧七十大寿时,英国公使进献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和几部影片,在宫内放映,为寿诞助兴。不料这次放映极不顺利,刚放映了三部影片,发电机突然发生意外爆炸,险些炸伤人。
慈禧受了惊吓,大怒,于是视电影为不祥之物,此后宫内再不准放映。
周自齐说:“机器是美国最新生产,我专门从纽约买回来。”
慈禧仍旧心有余悸:“你可要找专业点的人。”
此时李谕和严复已经走到近前,慈禧对他们说:“事情都知道了吧,哀家要对留日归国的学生进行考试。第一场考他们的专业课,出题以及阅卷就由你们二人负责。而第二场殿试,还是在保和殿举行,皇帝以及哀家亲临。”
李谕心头暗骂,这尼玛不还是会试然后殿试的套路吗。
严复同样眉头一紧,想不到慈禧会出这种馊主意。
不过这次她连问都没问直接说出来,显然已经做了决定。
慈禧这人大家都了解了,执拗得很,两人没办法,只能照做:“臣等一定办好差事。”
慈禧对自己的决策似乎很满意:“过去留学者归国后无法成为进士继而入仕,哀家算是给他们敞开了大门,他们一定感激得很。”
一旁的庆亲王奕劻连忙拍马屁:“老佛爷洪恩之下,普天之下所有的学子一定都士气高涨。”
“嗯,”慈禧对奕劻的话很是受用,“把他们召为朝廷所用,总好过这些人在日本国投靠康梁还有那个讨厌的孙文然后和朝廷做对。”
奕劻说:“老佛爷英明神武!”
李谕看向袁世凯,他也嘴角含着笑意。
李谕完全能够猜到他在想什么:这些人归国后,早晚还是归北洋。
慈禧晚年昏招迭出,可以说是亲自给大清挖好了坟。
这些留过洋的学生就算进入朝廷,也成了袁世凯的人。而那些没进入朝廷的留学生更是大多数,到了后来几乎全是反清主力。
所以说搞新式教育是必然的,而新式教育正是锤烂大清的一记重锤。避无可避。
下一章得明天,就是14号上午放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