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04章 国公万岁(1 / 2)

作品:《讨逆

敌军潮水般的退去。

“不必追击!”

杨玄收刀,觉得手臂有些发酸。

敌军尽数是骑兵,虽说撤退,可建制还在,并无损失。若是北疆军追击,赫连督一个迂回,便能突击留下的步卒。

身后没人回应。

娘的!

都死了不成?

杨玄回头,就见一群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

“一人喝退数万敌军!”姜鹤儿眼中全是星星,“国公果然是当世第一豪杰!”

赫连燕桃腮绯红,觉得脸颊发热,忍不住赞道:“国公,豪迈!”

那些将士看向杨玄的眼神都不同了。

原先是崇敬,现在多了崇拜之色。

谁能单骑喝退数万敌军?

秦国公!

大军随即向演州进发。

尚国能率军追击,王老二兜住了他的后路,接着是裴俭。

故而铺乡城城头上,苒进依旧在期待着捷报。

“此战若是大胜,随后就会兵发内州等地,一一击破,收复故土。接着,就该逼向北疆了。”

“不,当是先灭了林骏那个叛逆!”

“也是,否则林骏在侧,便能威胁我大军侧翼和粮道。”

“也不知咱们能否出击。”

“怕是难。”

几个将领在分析此战,到了最后,都默然了。

尚国能看不起靠吹捧帝王上位的赫连督,赫连督再大的肚量也不可能让他随军立功。一句留守演州了事。

可惜了!

苒进也颇为遗憾。

有文官来请示,“可否放开城中管束?”

众人看向苒进,苒进想了一下,“放开吧!”

从北疆军兵临城下开始,城中就进入管束状态,百姓不许出门,粮食按照人数供给。

随着禁令解除,百姓纷纷走出家门。

那户人家也是如此。

男子走出家门,伸个懒腰,“好舒坦!”

妻子给神灵行礼,出来看看街道,有些失望的道:“秦国公真的走了?”

“你这个蠢女人!若是被人告发,咱们一家子都完了!”男子怒道:“再有这等念头,老子便休妻!”

妻子默然,不过依旧痴痴的看着南方。

“杨狗此战多半是败了,那谁说的.”男子想了想,“说什么杨狗不能败,一旦败了,天下人都想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什么声音?”

妻子看着南方。

男子也听到了。

走出家门的百姓缓缓看向南方。

“是马蹄声!”

南方,当那面大旗重新出现时。

城头寂然。

良久,苒进才反应过来,“敌袭!”

铛铛铛!

警钟长鸣。

苒进喊了敌袭后,下意识的等待尚国能的吩咐。转瞬想到尚国能出城追击杨玄大军,他不禁绝望的道:“让百姓回家不,告知他们,杨狗要屠城,让所有人拿起兵器!”

铛铛铛!

钟声不断传来。

一队骑兵策马而来,喊道:“杨狗要屠城,所有人拿起兵器,准备守城!”

男子面色大变,“杨狗不是走了吗?”

“他又来了。”

男子看向妻子。

“秦国公不会屠城!”妻子转身进家,跪在神像前,喜滋滋的道:“神灵果然灵验,回头信女便供奉大豕头一个酬谢!”

男子进家把门关上。

和妻子并肩跪在神像前,说道:“可能问问神灵,咱们的命运会如何?”

妻子闭上眼,用一种笃定的语气说道:“神灵说,国公必胜!我们一家子,都会去北疆!”

“敢死营!”

“在!”索云一瘸一拐的近前跪下,抬头,“国公吩咐!”

“敌军士气尽丧,一刻钟,可能破城!”

索云知晓这是国公把立功的机会递给了自己和麾下,涨红着脸道:“若是不能,小人便战死城头!”

“招降!”

第一个命令是攻城,第二个命令是招降。

城头,有人说道:“当初详稳有交代,若是城破,先把粮仓烧了。”

烧不烧?

左右人都在看着苒进。

索云带着敢死营缓缓前行。

“国公吩咐谁敢烧毁粮仓,破城后,守军尽数屠灭,筑京观!”

虽说粮道保全了,但粮食总是不嫌多的从北疆一路转运过来,耗费不小。

“烧不烧?”

城头,所有人都看向苒进。

苒进知晓,这些人问的不是粮仓该不该烧,而是在问要不要降。

杨玄出现,就意味着尚国能完了.当然,兴许只是败退溃逃。

但大将军呢?

用脑子想一想,若是杨玄粮道被断,此刻大将军的大军该出现了。

粮道被断,军中士气必然大跌。

趁他病,要他命啊!

这个道理连个小卒子都知晓,赫连督没道理不知道。

那么!

人呢?

大军呢?

绝望的情绪在蔓延。

城下,老贼拿着小册子,挠挠头。

他低头涂改了几行字,一边记录,一边嘟囔。

“原来国公阵前断喝不是在耍帅,而是要打击敌军士气。赫连督大军一退,铺乡城守军看不到援军,自然士气全无,破城,易事也!”

姜鹤儿听到这里,恍然大悟。

“原来是为了这个?”

杨玄发誓,自己当时就是抽了,多年未曾冒泡的中二气息窜了出来。

那一刻,他想到了长坂坡上,张飞那断然一喝,喝退了曹军。

名场面啊!

他带着数万大军,比张飞那时候阔气多了。

断然一喝,赫连督退兵。

至于铺乡城,说实话,杨玄觉得尚国能一去,最多能坚守一刻钟。

上位者随意一个中二,在下属的心中却被放大,被抬高了。

杨玄在想,以后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会被后人反复琢磨。就像是圣贤的话,被各种曲解,各种误解,各种故意分析

艹!

难怪圣人说,千言不如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