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54章 民间处处是人才(1 / 2)
作品:《皇孙白手起家》在攻克成都后,为了吸纳人才,秦国实行了科举制度。
早期参与的人不多,规模小,相关制度也不完善。
主要原则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
过程确实很简单,一些读书人来到成都,在一处规模较大的厅堂内;由李昭出题,谁文章写的好就录用谁。
只要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当时李昭手下甚是缺人,录取率极高。
前两批考生中,如今很多人已经成为了太守、县令,甚至入朝为官。
等到后来,秦军攻克夷陵,相继夺取荆襄、岭南等地,参与科考的士子越来越多。
再想要借助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的飞黄腾达,难度明显大了许多。
即使如此,平民百姓,及一些中小豪强,仍迫切希望通过科举入仕。
毕竟已经有了这么多成功事例。
比如紫薇阁的龚逸,先前在成都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建议秦国集中全部力量,闪击关中;只有将蜀地、汉中、关中连为一体,可形成强秦之姿。
李昭读完后,觉得李昆非亡国之君,攻打关中风险太大,没有采纳此提议。
却也认同了此人的才能,逐渐将其提拔。
金陵称帝后,紫薇阁根据李昭的要求,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番较大的调整。
地方上,负责主持乡试、县试、解试;考试通过后,方可来到金陵,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和殿试。
为防止出现作弊,考场有专人监守;考生的试卷会进行糊名和誊录,以防止通过笔迹辨认考生。
在流程上,李昭参考了明清两朝;可在考试内容上,却截然不同。
现在北方还在打仗,处处狼烟四起。
四书五经读的太好,有什么屁用;既没法砍人,也搞不来钱粮。
李昭需要务实,能真正为朝廷做事的人。
不过这样一来,矛盾也就产生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虽然显得呆板,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的统治。
李昭对此心知肚明。
曾经范硕等人,关于相关制度专门求见过李昭,请教皇帝看法。
“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等朕拿下长安、幽州,再议此事吧。”李昭淡淡道。
他这么一说,范硕顿时明白了。
天下尚未一统,皇帝目前需要的是人才;至于以后嘛..........
...............................................................................................................